一般都要從這個星期天上午說起。二〇一六年夏天,我和Mandy (葉穎雯)出於好奇,參加了一個在圖書館裡有關昔日製衣業的講座。有趣的是,那個星期天上午,在這個表面看來與劇場毫不相關的活動裡,卻有一些劇場朋友參與了,在講座結束之後,我們也因著其中一些內容聊了起來,這才知道,原來她們在場的原因,都因為自己或家人曾從事這個行業,事實上這個城市還有眾多隱身各處的人,都曾與這個行業密切相關。後來在劇場作品誕生的過程中,這天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圖書館裡的朋友,都有參與其中,偶然也成了必然。
製衣業是澳門自五十年代興起,於七、八十年代盛行的產業,成為澳門主要的經濟支柱,那時的博彩業相比之下並非主要行業,旅遊業也不發達;那時,澳門還未被別人命名和定位為所謂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」;那時,澳門一點也不休閒,大部份人早出晚歸,奔向街頭巷尾的大小工廠,但那時的澳門,的確在世界佔一席位,在由資本市場主導的世界經濟版圖裡,是由大量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所組成的、被稱為「製造業的城市」。製衣業由興起至式微,大概經歷四、五十年的時間,而今天我們距離那個被稱為「人人有工開、加班加到停唔到手」的黃金時代,其實不過是二十年左右,但整個城市卻已彷彿被洗刷過般,不留一點痕跡。凡是意識到一點歷史重量的,都會莫名產生焦慮,更何況是這麼具體、近在眼前卻無法觸碰、已經失去真實感的一段歷史。
於是,我們從最基本的訪談開始,一個人連著一個人,把這段歷史串連下去。自從做了第一個訪談後,心裡就想:「慘了,這要怎麼呈現?!」應該說,怎麼樣的載體才足以承載這種厚實的內容與感受?一個人的半生,不光是勞力的付出,還有許多生活細節的組成,是非常立體的東西,在訪問的當下,我們都被帶動著,一起笑、一起感傷,這些感情的牽動,要怎麼才足以呈現?怎樣的呈現方式才能表達這種複雜但又純粹的內在連繫?這些問題,其實從第一天開始就一直在心中縈繞不散。那時候,「劇場」只是一個毫無把握的選項,也許最後不會出現,只是抱持著「先做做看」的想法,然後就一個接一個訪問做下去。原來光是身邊認識的人的引介,就已經有挖不完的材料。超負荷的感覺讓人絕望,同時又讓人亢奮,創作就是在這兩種極端中不停來回擺動,然後慢慢醞釀出來,在二〇一七年做了《離下班還早——車衣記》。
但超負荷的感覺一直沒有解除。即使在二〇一九年重演之後,還是覺得很多故事沒有說出來,很多人物的面向沒有被看到。所以重要的並不是作品,而是呈現。要一直尋找不同的呈現、不同的可能,創作並不在作品出現後就完成了,甚至可能在這時才開始,它也難以就此結束,因為內容與情感的累積會推動出新的可能。不同媒介與載體的選擇,會牽引出不同的創作可能,然後產生不同的面向,尋找與建立相互的關連,成了創作的重要組成部份,無論是劇場、展覽,還是書籍,都是紀錄澳門製衣業這段歷史的一個部份、一些碎片,龐大拼圖的一角,沒有哪一個比較重要,也沒有哪一個可以被另一個所取代。
劇場與書,雖然源自同一個出發點,一個點牽動另一個點,卻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延伸。劇場是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中,嘗試把最為精要的部份提煉出來。過程中會不停反問:最重要的是什麼?我記得這樣的討論周而復始地出現,如在二〇一九年重演過程中,因為新的演員、素人的加入,更多的訪談,致使題材的增加和修改產生了更多難題,因此總是難以有一模一樣的重演。過程中,我跟此演出的文本創作者Sandy(梁倩瑜)一直討論:最想要呈現的到底是什麼?二〇一九年最大的更動,是增加了製衣業式微後工人必須轉型所面對的生存處境,因此選取了從製衣工人轉變為莊荷的受訪者的一些經歷,不只是工作形態的改變,還有家庭結構、兩代關係等轉變隨之而來,這些都衝擊了工人原來所信奉的價值觀。但,作為生產鏈底層的工人,無論是在製衣業年代還是賭場年代,其實都只能隨波逐流,看似嚴苛的工廠,卻又流露著人性的溫暖,看似高尚的賭場,工作環境卻連身體基本需要都忽視,何者才是剝削,或者這些剝削本身其實表現了社會的哪些面向?這些思考與疑問,還有下一代去審視上一代與自我審視的部份:過去的記憶,對我/今天的澳門人,有什麼意義?這些都在劇場的跌跌碰碰中,嘗試傳達。
承接著這些思考,來到了書本。受教於兩位有著豐富口述歷史寫作與出版經驗的老師(陳韋臻、陳亭聿),也拓濶了我們的思路,集中組成了兩代之間的紀錄和對話。書本要紀錄的不只是上一代的故事,更加是這一代的凝視和思考。老師曾說:「我們與她們之間,什麼時候出現斷裂的呢?」是的,也許就是這樣的斷裂,造成了歷史的斷層,故事被硬生生切割。如果社會的改變、記憶的沖洗是無可避免的,那麼我們是否至少能捉住身邊最可靠的那些脈絡,嘗試重組那個年代的面貌?我們嘗試從媽媽的角度,從子女後輩的角度,從一個家庭的結構中,去看今天社會的形成,紀錄那些看似微小的事情,檢視其在時代中的位置,重視每一個人的經歷,以及當中所承載的某些特質,一環扣一環,書本嘗試從幾個人的經歷中,重組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,最後編輯為《在我還未出生時,她和她的衣車故事》一書。
作為創作者,我們回頭、彎腰,撿拾掉落一地的歷史和意義,不只是為了記憶,也不只是為了呈現,而是因為懂得分辨和不去遺忘一些重要的事情,這並非他者的責任。
書名:《在我還未出生時,她和她的衣車故事》
作者:梁倩瑜、蘇泳文、路家、李卓媚、張天嘉、張楚誠、思崎井、李銳俊
出版: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
出版年份:2020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