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底是城市需要藝術節,還是藝術節需要城市?

圖片提供:莫兆忠

作為一個旅遊城市,澳門無法避免地,除了那些旅遊指南中的旅遊景點外,城中每條街道、每個角落都變得具有「展示」、「參觀」的功能,勾引、滿足著觀光人群來打咭的慾望。2003年「沙士」疫情對澳門的影響雖不至於像港、台等地般嚴重,但對應疫後經濟恢復而出現的港澳「自由行」政策,直接加速了澳門全面觀光化的步伐,自此整個城市幾乎都演變成一個「文化展示」空間,拉斯維加斯式的賭場、入選世遺的歷史城區,然後連人們日常生活的社區都要被「論區行賞」。

在舉辦經年的「澳門國際音樂節」、「澳門藝術節」、「澳門城市藝穗節」以外,官方近年更加碼,打正吸引旅客、連結博企的旗號,增辦更為大型、覆蓋範圍更廣的「光影節」、「藝文薈澳: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」等,加上旅遊發展局與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的「澳門國際影展」,也就是說這個管理面積115.5平方公里,70萬人口的小城,幾乎每兩個月就有一個官辦藝文節慶。

以跟劇場藝術最接近的「澳門藝術節」、「澳門城市藝穗節」來說,追本溯源,它們在不同的歷史場景、社會條件、文化政策中先後誕生。一如世上很多著名的藝術節一樣,藝術節都以所在城市命名,雖然大家都說「藝術節是城市的名片」,事實上有怎樣的城市才有怎樣的藝術節,於是令人疑惑的是到底是城市需要藝術節,還是藝術節需要城市?

又,藝術節也並非盡屬官方、大型,民間迷你版、小眾、邊緣的藝術節實在也展開了觀看、體認城市的另一種視野,而作為「城市」發明出來的「自然」、「野外」、「離島」,也常常成為藝術節的發源地。

在這個前提下,這一期「劇讀在線」,我們邀來澳、港、台各地藝術節的參與者、策劃者及觀察者,分享不同起點與角度的思考與提問,終究從何謂「節」的思辯中,不斷開啟我城的各種詮釋與想像。